暂无QQ
马柳
黄壳鱼属地方名,学名为保山四须鲃(Barbodeswynaadensis),属鲤科,鲃亚科,新光唇鱼属 [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 。为云南省独有的江河土著鱼类,仅分布在云南的怒江水系 。分布范围相对狭窄,种群数量相对有限,已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由于其体形较大、肉质细嫩、口味鲜美、体形优美,色泽鲜艳,并具有传统的药膳价值,一直被当地群众所青睐,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前景的鱼类。该鱼体形为梭形,似鲮鱼体形,口次下位、吻圆钝、吻端光滑,眼睛下前方有时有白色疣粒,排列不规则,稀密不均;须 2对,较发达;尾鳍叉形,上叶稍长。成鱼体形较大,生活时体色为青蓝色,腹部为白色,鳞片较大,侧线鳞为黄色,水中观察为一黄色纵带,故得名“黄壳鱼”。
近年来,有关四须鲃养殖,疾病防治,生物学特性,代谢,生理功能等已有一些研究 。黄壳鱼人工驯养技术,有效增加黄壳鱼的种群数量,促进黄壳鱼品种资源保护、驯养和开发利用得到更好的开展,并使之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运用于养殖生产,使黄壳鱼品种资源进一步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地方特色水产品,促进渔业产业化发展,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基地建设
选择水质清新,水量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区进行基地建设,建立人工模拟产卵池、孵化池、亲鱼培育池、催产池、幼鱼培育池、活饵料培育池,养殖用蓄水沉淀池相关设施以供黄壳鱼人工驯养繁殖使用。
1.2 建造驯养池
选择水温适宜、面积大小适中、水源清新充足、环境安静的池塘作为驯养池,使用前对驯养池进行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设置隐蔽物、营造人工洞穴模拟人工生态环境,保持驯养池的水温在24~30 ℃间,溶氧量在 4 mg/L 以上,pH 值在 6.5~8.5之间。
1.3 野生黄壳鱼的收集采捕及驯养培育
在 2001 年,临沧市水产站从镇康县采集“黄壳鱼”苗种 1 200 尾到临翔区灵山寺养殖基地进行人工驯养繁殖。作了 2 次催产繁殖试验,一次在临沧市水产站的基地进行,一次在镇康进行,但由于亲本的卵成熟不够,没有成功。2002 年 1 月至今,通过镇康县水产站人工野外采集方式,共计采集 30 000多尾,先后分别在凤尾镇老农科所、凤尾农业局、南伞镇军弄热水河“黄壳鱼”饲养基地,南伞水库基地进行人工驯养。将采集到的野生黄壳鱼用 3%的食盐水侵洗消毒后,投放入驯养池中,进行亲鱼驯养,驯养过程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使用自动投饵机定时投喂,每天 2~4 次,日投饲量为吃食鱼总体质量的 1.5%~2.5%;其中,所述配合饲料的重量百分比为:鱼虾 30%~40%,昆虫 5%~10%,余量为常规青饲料;每天投喂 1 次青饲料,先投喂鱼虾和昆虫饵料,再投喂青饵料。
1.4 日常管理
驯养池水位控制在 1.2 m 以上,随着鱼的生长、气温升高,夏季加深至 1.5 m 以上,透明度控制在30~35 cm,主要生长季节每 10~15 d 换水 1 次,夏季晴天中午和阴雨天凌晨及时开增氧机,并每隔20~30 d 泼洒生石灰 1 次,保持水质“活、嫩、爽”;保持经常巡池,观察鱼的摄食与活动情况,及时清除网箱内的剩饵或死鱼。[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
1.5 人工驯养繁殖
“黄壳鱼”的生存水温为 8.5~36 ℃,适宜水温为24~30 ℃,对水体溶解氧要求比较高,一般在 4 mg/L以上,pH 值在 6.5~8.5 之间。杂食偏肉食性,对菜叶等青饲料,玉米、麦子等植物种子,鱼虾、昆虫等动物性原料都能摄食,也能摄食颗粒饲料。繁殖季节为每年的 5—10 月,此时为当地的雨季,在雨季的开始和结束形成两个繁殖高峰,分批产卵。 “黄壳鱼”雄鱼二龄性成熟,雌鱼三龄性成熟。分批产卵类型,腹肌较厚,在非生殖季节和生殖季节,雌雄从外形难以分别。在繁殖季节,成熟的雄鱼能挤出乳白色的精液,头部的疣状粒比较粗糙,成熟的雌鱼腹部比较柔软,稍膨大,头部疣状粒不太粗糙。刚受精时卵微黏性,吸水后黏性消失,为沉性卵。
1.5.1 人工催产 选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2 )、马来酸地欧酮(DOM)作为催产药物。雌鱼采用二次注射,第一针注射 LRH-A 2 ,剂量为 5~10 μg/kg 雌鱼。第二针注射 LRH-A 2 +DOM,剂量为 3~5 μg(LRH-A 2 )+3-5mg(DOM)/kg 雌鱼。第一、二针注射时间一般间隔 12~24 h,注射部位为胸腔,注射时避光遮阳。雌鱼第二针注射后,雄鱼也可视成熟情况剂量减半,或适当减少剂量或不注射 。
1.5.2 人工授精孵化 采用干法人工授精。选择成熟好的雌鱼,将鱼卵挤入擦干的白瓷碗中,挤入雄鱼精液,用鸡鸭毛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生理盐水搅匀,静止 1~2 min,再加入池塘内清水搅匀,静止 1~2 min,使之充分受精,倒去污水。如此重复用清水洗卵 2~3 次,即可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产出鱼卵 30 万粒,孵出鱼苗 6 万尾。
1.6 “黄壳鱼”的苗种培育
培育水质要求,水温在 18 ℃以上。 “黄壳鱼”苗种开口饵料是浮游动物,也可用盐鸭蛋蛋黄作为开口饵料。一个星期后,投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同时也可投喂鱼肉浆、粉状饲料、动物血等。并推广到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每日投饵占鱼体质量的 3%。
2 试验结果
从 2011 年 9 月至 2013 年 10 月集中进行了人工催产试验 35 次。繁殖试验 5 次。产出鱼卵 30 万粒,孵出鱼苗 6 万尾,孵化率为 20%。
3 讨论与结论
野生黄壳鱼的收集采捕及驯养培育的过程中,为保持鱼体快速成长,模拟野外环境,亲鱼驯养池设置流水。水流是鱼类生活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生态因子,可以通过刺激鱼类的感觉器官,使其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和活动方式,进而影响鱼类的摄食、生长、代谢等生命活动 。养殖条件下,水流直接影响鱼类的游泳运动,而运动的增加将影响其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进而影响鱼类生长发育 。
为节省成本,以全价沉性颗粒饵料为主,搭配青饵料的养殖方式,所述的全价沉性颗粒饵料的重量百分比为:鱼粉 10%~17%、蛋壳粉 12%~23%、多维素 4%~8%、面包虫干粉 16%~20%、海藻粉 9%~18%、麦麸 18%~24%、酵母 7%~12%。全价沉性颗粒饵料中以鱼体质量 0.2 g/kg 的量添加大蒜素粉,做成药饵,每月投喂 1 次。
采集到的野生黄壳鱼为低龄鱼、未达性成熟前为佳。进行驯化培养,留做繁殖种鱼要好过野生性成熟种鱼。
试验期间,水温 26 ℃以上,不间断充氧,溶氧量为 6 mg/L 以上,pH 值在 7.2~7.8 间,但水温 26~28 ℃鱼体活性能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