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均摆在首位。今年以来,云南省保山市通过服务包、信息包、培训包、扶贫包、转移包“五锦囊”,切实打好“六稳”“六保”头阵,全市就业逐步企稳向好。
服务包,让就业有“为”。以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建立“指挥部”统筹、“执行部”推动、“保障部”服务、“作战部”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各级部门工作力量,构建“1551”稳就业作战指挥体系,即建立1个稳就业指挥部、成立5个督导组、组建5个服务组、建立1支服务专员队伍,精准对接搭建绿色通道,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实现劳务输出“专车、餐饮、防护”“三统一”,做到“家门、车门、厂门”“一连通”。同时,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三管齐下,研究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综合运用“减、免、延、缓、退”等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纾难解困、渡过难关。2020年以来,少收失业保险费7675万元,惠及参保单位3220户,惠及参保人员101832人;为1784家企业(单位)减免失业保险费873.62万元,为236家企业延缴失业保险196.54万元。全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9.18万人,转移就业率74.82%。
信息包,让就业有“源”。坚持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面摸清辖区内133万农村劳动力和23.3万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就业意愿、培训愿望、尚可挖掘的劳动力资源等,精准建立转移就业工作台账。充分运用“云保互联网+公共就业”平台,组织各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收集、整理、发布用工信息,引导劳动者和用工企业通过网络服务平台申办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对接发布招聘岗位信息。2020年以来,全市共发布用就业信息500多条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需求2万多个。
培训包,让就业有“技”。积极探索“就业+培训”工作机制,强化“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从全市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中提取6500万元开展3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采取“线上+线下、机构+个人、企业+学校”等模式,分期、分批、分类组织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能力培训。同时,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指导、企业孵化、后期跟进等“一条龙”服务。2020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23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5.4万人次;提供创业扶持资金18976万元,扶持创业1669人,带动(吸纳)就业3671人。
扶贫包,让就业有“温”。坚持分类施策、因户因人施策,研究出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6项补助政策和8项扶持政策。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贫困大龄劳动力、残疾家庭劳动力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采取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公益岗位、建立扶贫车间等方式,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6.8万人,累计建成扶贫车间33个,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11853人,建立就业服务站24个,确保有意愿、有条件的建档立卡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
转移包,让就业有“力”。实施“与省外企业对接点对点输出一批、立足市内企业吸纳一批、建立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吸纳一批、推动‘双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一批”等“8个一批”就业工程,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等活动,与上海闵行、福建晋江、江苏南京等11个地区签订劳动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信息互通反馈机制,搭建用工情况、招聘岗位等信息的共享平台。在福建晋江、浙江衢州、上海闵行建立保山市劳务服务工作站,多措并举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市实现省外转移就业13.46万人,月平均工资0.4万元。(保山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