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山来说,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

进入2月以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提出的希望,以及省委领导对保山提出的要求,一场以“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在保山大地蓬勃开展。如何充分发挥保山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保山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跨越发展?各方都在思考,都在谋划,都在摩拳擦掌。在此基础上,建设“五基地一中心”构想应运而生。“五基地一中心”即:小商品加工集散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电子政务灾备基地、新材料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滇西边境中心城市。

行进路上,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新一轮转作风、强素质、思改革、谋发展、敢担当的干事创业热潮从城市、乡村、田野、工厂腾飞而起。

以美玉获美誉,因丝路而畅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保山抢抓机遇,再启征程。

畅通未来交通始

地处云南西部的保山,是云南省经缅甸通往南亚的最前沿地带和最佳陆路通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曾历经千年繁荣和辉煌。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保山由对外开放的前沿变成末端,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历史性地将保山这个原本改革开放的末端随之华丽转身成为开放的前沿。这一转身,让保山对自身的认识也有了升华:经济欠发达、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低等这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变成了迎头赶上的后发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要让这些劣势逆转为优势并不容易。有道则通,有通则畅。丝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得有通达的条件。沿着丝路的走向,循着前人的脚步,保山市以先行先试的决心与勇气,着力构建通边出境,内联外通,集机场、公路、口岸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公路建设上,目前保山市已有保腾、保龙两条高速公路及多条一级、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截至去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100公里。大保铁路建设正加快推进,保龙铁路已开工建设。作为我国少数拥有两个民航机场的地级市,保山市也在着力升级空中交通网络。2014年,两个机场吞吐量达80万人次,并已开通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直飞航线达18条。两个机场的改扩建项目也在加快推进,扩建后两机场运送能力将达330万人次。未来,保山市的空中通道优势将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利用与缅甸接壤的优势,保山市着力规划实施联通境外的陆水联运大通道建设,腾冲到缅甸密支那二级公路已开通,密支那至班哨公路正合力推进,猴桥口岸实现对等开放。201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货运量、出入境人员、出入境车辆分别达1.9亿美元、300.8万吨、96万人(次)、35万辆(次)。

在管道建设方面,保山市同样先行一步。2013年,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与缅甸毗邻的保山市优先享受到了天然气资源带来的便利。随着中缅原油管道的畅通,保山市将进入能源富集时代,能源优势将随通道优势、区位优势一起迸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立足长远、着眼百年,保山市投入12.6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但彻底破解了“马路拉链”的问题,而且获得了“把政绩埋在地下”的“良心工程”的点赞。 2014年,投资5.55亿元的西水东调工程建成通水,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路网、水网、气网正在形成。

立体交通网络的建成,将全面打通内引外联的大动脉,保山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逐步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园区引领千帆竞

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大大凸显了保山市面向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随之而来的人流、物流将带来无限商机。如何在经济上谋篇布局,拓展对外开放和合作的空间,成为市委、市政府正在逐步破解的核心课题。

在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以通道经济为指向,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把园区作为产业建设的主战场,规划建设了水长工业园区、保山工贸园区、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龙陵工业园区、昌宁生物资源加工园区等五大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各园区主导产业,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资金、土地、技术、水电、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配套向园区倾斜,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按照突显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保山市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持之以恒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集群,以期通过园区经济的引领,搭建开放平台。

自2014年年底,保山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云计算展示中心建成以来,这里就成了当地人培训参观,外来团队考察的一个焦点。它的建成,为保山市产业格局注入了现代高科技的气息,是保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招商引资的一个亮点。

其实,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作为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市,经济落后、财力不足、人才匮乏,保山市最初并不被看好,但当企业实地考察后,优惠电价可为企业降低30%的运营成本不仅是企业最关注的兴奋点,更重要的是,明显的区位优势、优良的投资环境最终成为了企业入驻的核心条件。

也是在2014年底,保山茂华义乌国际商贸城开业,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保山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基地连在了一起。商贸城负责人认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商贸城落户保山的主要原因,借助实体市场和电商平台,通过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商贸城将实现“立足保山、面向滇西、走向南亚”的目标。

走进保山轻纺产业园,整齐的厂房矗立在新修的柏油马路旁,云南博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楼东青说,政府按我们的要求建盖好标准化厂房,并在租赁购买等政策上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园区的配套设施由政府一手置办,员工培训及住房提供等也由政府负责,企业只要把生产线安装好就可以开工生产。

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构成了保山市招商引资的强磁场。目前,全市5个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59.77平方公里,已开发26平方公里,2014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2.8亿元,增长21.2%。

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保山市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依托现有企业孵化新产业,瞄准南亚市场,沿着产业链上项目,逐步形成了共生互补的生态化产业集群。以家电、纺织、服装、建材化工、商贸物流等为重点的外向型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依托总规模达800万亩的高原特色农业原料基地,已有145户市级以上企业加盟其中。同时,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电站等快速推进,为发展清洁载能产业提供了电力支撑。新型建材的开发以及产业链的延伸为保山市打造中高端石材加工基地创造了条件。被列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的轻纺产业园,因其始终把目光瞄向南亚东南亚市场,已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入驻。产业园建成后,将形成涵盖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家纺等终端产品的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数据灾害备份、大数据、云计算、面向南亚东南亚小语种呼叫四个中心,目前,保山市已在保山工贸园区规划建设800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助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诚心辉映开放力

通道的联通,拉近的不仅仅是地域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促使相互间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合作共赢。

保山市与缅甸密之那、以色列塔玛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孟加拉国吉大港市、印度古瓦哈蒂市达成了结为友好城市。2010年以来,保山市各级领导出访缅甸密支那23次,缅驻昆总领事和民间组织以及印度、孟加拉等国驻华使馆官员、驻昆领事、驻广州领事多次莅保考察访问,与缅、孟、印相关地区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2014年12月,保山代表团访问印度古瓦哈蒂市,双方就开展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合作进行广泛交流;今年2月,保山市组织6家企业共19人的经贸代表团,携带丝绸制品、茶叶、核桃、菌类、小商品等7大类共120个品种的商品参加了在阿萨姆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农业园艺博览会。这次博览会上,保山市代表团作为我国唯一参展单位,代表“中国馆”参展,备受关注,阿萨姆邦邦总理塔兰格果依先生两次到“中国馆”详细了解展品,邦农业部部长洛奇布尔侯赛因先生两次与保山市代表团进行真诚友好会谈,来自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南非、尼泊尔、老挝、不丹、孟加拉、缅甸、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地区)和印度本土的50余家企业与保山市参展企业进行商贸合作洽谈,并有部分企业与境外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对于近邻缅甸,保山市一直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对缅在基础设施、经贸投资、农业开发、人文交流等方面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市内15户企业对缅开展境外经济技术合作,广泛邀请缅方企业、团体参加商贸旅游节庆活动,对缅开展华文教师培训,努力扩大对缅招收留学生规模,定期到缅进行卫生技术指导及人员培训,无偿提供常用药品及医疗器械。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促进了双方心意相通,为更深层的交流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开放环境。

服务激活新洼地

机遇人人想抓,但真正抓住机遇却并非易事。对机遇的把握,往往要靠清醒的认识,大胆的改革,过硬的作风。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对园区实行实体化管理,使保山市对园区的管理更加高效有序。创新电价调节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硅行业枯水期“竞价供电”和丰水期“硅电联动”两套机制,吸引了一大批企业的入驻。加快融资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仅优化了服务环境,并且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底气与信心。运用改革创新思维和市场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工商登记制度、电力价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城乡统筹试点、养老保障改革,精简行政审批程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一系列的改革,显示了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的决心与魄力,也释放出加快发展的活力。

很多时候,机遇靠自己把握,但有时,也要看机遇是否垂青。筑好巢才能引来凤,只有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才不会致使机遇从自己眼前溜走。

保山市把“一把手”作为环境营造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市级领导挂钩重大项目责任制,严格督查考核,让各级领导干部围着项目转。坚持党政“一把手”带头招商,促成中国电力、浪潮、海螺、雨润、华能等一批中国500强企业及云煤、云投、云天化、昆钢等一批省内知名企业赴保投资。推动“一把手”招商与部门招商互促互动,改进部门作风,提升服务水平;推行一线工作法,每年实地开展项目现场点评,横向纵向传导压力,形成县区之间、部门之间比项目、比服务的良好氛围。

牵手织带,带带闪金光;同心筑路,路路通天堂。时势把保山推到了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节点,保山把背影留给曾经的辉煌,向着新的征程昂首阔步,高歌猛进。(王曼华)

来源:《保山日报》